您现在的位置 :

首页  >  资讯 >  > 正文

「光明时评」让“科普甘露”催发更多“科学种子”

时间 :2023-08-03 04:59:41   来源 : 光明网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【光明时评】

作者:济兼(媒体评论员)

“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。”日前,习近平总书记给“科学与中国”院士专家代表回信,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,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科技强国实践,“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”。
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科学普及是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工作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,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提高,离不开国家科普能力提升。在科技创新的宏大体系中,科学普及是最基础的工作、是最广泛的动员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科技创新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。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在求索探索科学前沿的同时,积极投身科普活动。目前,我国已有180多万名科普专兼职人员,他们为广泛传播科学知识、弘扬科学精神、推动科学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科学普及的起点始于弘扬科学精神。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。科普工作不仅仅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,更是在倡导科学方法,传播科学思想。弘扬科学精神,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,发挥榜样的作用,可以进一步增强在青少年群体中培养科学精神、养成科学思维的澎湃动力。要发挥好科学家的带动效应,从国家多个部委共同发起的“科学与中国”院士专家巡讲活动,到别开生面的“太空授课”,院士专家们的权威讲解、航天员们的生动实验,吸引着青少年的目光。近距离的接触、面对面的交流、趣味性的互动,能够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科学创新的魅力,感受到科学家身上闪闪发光的智慧、勇于探索的意志、持之以恒的坚守。

科学普及的重点在于传播科学知识。当前,信息技术不断演进、持续更新迭代,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,为更加广泛、高效、生动地开展科普活动插上了科技的翅膀。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已将10多亿中国人接入信息网络,为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打下坚实基础。借助移动客户端、社交媒体,网民可以直接获取科普信息。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,直接带给网民“沉浸式”的科普体验,很多过去难以呈现的科普场景,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,更加直观地呈现。与此同时,各地科技馆、博物馆利用假期出游、研学的“黄金档期”,创新科普手段,推出更多活泼生动的科普活动,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,在寓教于乐中,不断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、探索未知的兴趣。

科学普及的焦点在于促进科学创新。如果将科学创新比作“塔尖”,科学普及则是这座巍巍高塔的坚固“基石”。因此,最大范围地唤起大众科学精神、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人才、最大力度地培养科研队伍,是科学普及工作大有可为的地方。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必须突出科普工作的广泛性,推动东西部地区之间、城乡之间科普资源的均衡,让科普的触角向偏远地区、欠发达地区延伸覆盖。要通过优化人才甄选机制,为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科学引导、激励,为他们营造探索未知、追寻梦想的通道和舞台。要创新体制机制,让科普资源流动起来,更好地促进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。

科学研究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推进、永无止境的宏伟事业,而科学普及就是催动科研创新的“细雨甘露”。通过科普激发兴趣、激励探索,定能催发更多科学研究的“种子”,培养更多科学事业接班人,涵养起关注科学、热爱科学、探索科学的广袤森林。
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08月03日 02版)
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